3月23日下午,第八届园冶高峰论坛暨亚洲园林大会分论坛“城市设计与绿色建筑国际论坛”在北京新疆大厦召开。易兰规划设计院副总裁陈靖宁女士为大家带来题为《城市空间的演变与场地记忆》的演讲。她以北京三里屯1949、成都麓湖红石公园和常德老西门三个记忆实践项目为例,向大家阐述了如何把记忆这个词汇作为设计语言,利用历史记忆、元素记忆和文化记忆来塑造新的城市空间。以下为陈靖宁演讲内容实录:
易兰规划设计院副总裁陈靖宁
大家好,我今天的演讲主题是城市空间演变与场地记忆。我们近几年做了很多与城市空间的转变以及场地记忆保留有关的项目。今天选择三个落地项目,分成场地的历史记忆、元素记忆和文化记忆三个不同方向给大家介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转变,城市中心工厂被迁移,居民区被拆除,郊野绿地变成城市公园,很多城市公共空间应运而生,为居民创造了丰富生活的可能。我们希望把记忆这个词汇作为设计语言,在塑造新的城市空间的同时,保留场地的历史记忆、元素记忆和文化记忆。
一、场地历史记忆——北京1949/三里屯
项目主要是设计改造毗邻三里屯的50年代老厂区。该厂区已废弃多年,建筑结构为砖木结构,厂区里有很多高大乔木和一些普通植物。我们在进行厂区设计和改造的过程中,不是把它拆除干净,而是考虑结合现有的功能把场地原有的历史文脉延续下来。
该项目位于黄金地段,面积不到四千平米。该项目由开发商主导,面积不大但是定位高端,改造后老厂区变成具有中餐厅、西餐厅、发廊、咖啡厅等多种功能的现代会所。
第一,关于植物的保护和梳理。保留主要乔木,梳理中层或者长势不好的植物,营造出绿树成荫、城市闹中取静的氛围。第二,原来的这些空间被房子剥离的比较零碎,梳理交通空间、绿地空间以及一层二层空间,构建合理的三维立体空间,使空间联合起来,流动起来。第三,利用游廊建筑串联交通,通过点线面的变化把空间变灵活。
图1 思维导图
改造在保留现有大树和厂房等历史痕迹的基础上,进行“保留与再生”,做到保留老厂房记忆的同时,赋予其全新的功能和内涵。
大乔木的位置没有变,建筑改成玻璃材质,整体变成玻璃幕墙,视线变得很通畅。走廊我们利用了原来厂房里面拆的金属构件重新塑造,不同的角度有不一样的美感。对面的门头也是进行了重新的设计,把游廊和它整体串联起来,并加入了一些艺术元素。包括地面上的铺装,这些砖都是从墙上拆下来进行了二次利用。(图2)
图2
建筑构架,由一个砖木结构变成了通式的玻璃结构。整个项目而言,不管从建筑的内装还是从建筑外面的形象都有一些中式文化传统的感觉。(图3)
图3
我们在现场看到的废弃的冷却井,在景观上可以加以利用。从图4右上角的设计图纸可以看出,下方空间温度较低可作为储酒空间,上面架起来形成非常聚人气的室内酒吧。这个地方是室外园林的核心,夏天酒吧非常吸引人,玻璃配上发光的光纹的变化,灯光和颜色会随着人的需要变化,白天的时候也有光线,有很强的可塑性。
图4
建筑旁边有一棵歪脖树,我们对它进行了空间属性改变,把曾经的灰空间通过一个廊桥,利用厂区里的废弃材料,形成从公共空间到私人空间的过渡,两边进行艺术化加工和点缀。把平台也利用起来,不同高层空间有一些错落的变化。有不同高层空间以后,拿廊桥、台阶把它进行连接,不仅是3000多平米的平面,是很有趣的空间,上面的人和下面的人有互动,看与被看的关系。
有一些空间我们在墙上开了洞,可以看到虚实渗透,台阶的变化以及光影的变化。同时该项目收集了很多民间艺术家的雕塑作品,把它点缀在相应的位置,是非常精彩的事情。(图5)
图5
在该厂区改造项目中,所有大树都进行保留,所有建筑位置没有动,只是调整了空间结构,最大化利用厂区里废弃的钢、石头、砖等建筑材料,点缀以现代化的装饰,把它变为现代感与历史回忆共存的空间。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保留与再生的故事,是历史与现代的对话。
二、场地元素记忆——成都麓湖红石公园
该项目位于成都市区南部,原来是一个郊野绿地,现在旁边建了很多社区变成了社区公园。我们第一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第二坚持以水为源,第三坚持以人为本。今天主要说的是其中的第一条,如何因地制宜,延续这个项目本身的场地记忆。
首先,山谷地形的利用,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进行设计。其次,现状植物的保留,我们保护现有的不完全成片的竹林,用更多的植物补充造景。然后,充分利用原场地的道路、台阶。最后是红砂岩的利用,作为景观里面特色元素呈现出来,红石我们进行了改造和利用,有的在铺装上,有的在地面墙上。
该项目本身分为香径迎宾、太阳谷、动感地带、青蛙乐园、竹林秘境、森林花溪六大区域,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
雨水的利用也是依据现场条件,蓝色是水渠,我们自己做了一个水系处于比较低的位置,通过低位置把地表的径流收集起来,同时在住宅的部分,内部的地表径流也会收集到水系里面,最后形成一个整体循环。最大程度地利用地表的径流让水系自己循环起来,这件事已经做到了。只有在水源非常不足的情况下才会引用南干渠的水。(图6)
图6
对原有迎宾大道重新设计。我们利用原来道路加以植物的结合。银杏大道旁边有支路,利用红砂岩这个特色,做完之后和原来初衷一样,让道路有曲折又很自然。有些地方是堆砌多一点的红石,有些地方是植物的穿插,包括建筑是无缝的衔接。(图7)
图7
广场变成绿化空间。中间是人聚会的场所,儿童活动区中现状的大坡给儿童活动带来便利,比如攀爬的设备都可以利用上。设计的还原度和落地性比较强。没有完全建造完,但是已经吸引了很多人来活动。小朋友玩的区域,里面的蹦床、秋千非常吸引孩子利用滑梯和大树结合,利用高差攀爬。滑梯还是很有刺激性的,非常吸引小孩子。高差不太大的则做了一些成人活动的器械。(图8)
图8
中心的草坪区,有的时候搭帐篷,搞音乐,人气很旺。园子里旁边有安静的场所,利用香樟树做香樟林,设一些烧烤平台,红的石头作为桌子椅子供人休憩。有很多年轻人参加聚会活动。(图9)
图9
水景墙都是利用现状的石头。一个景墙不可能是同一个标高。挡土墙里面红色的石块最终会体现在建造完的效果上,呈现度和想象的基本相似。施工的效果也很高,每个石块的搭配,凹凸变化,都体现有黄有红的记忆留存。(图10)
图10
我们把竹子加以利用,作为竹林的专属园,有些竹子留住穿插,而不是为了路把竹子砍掉。亭子也是竹子的构建搭建起来,与叠水一起形成非常漂亮的画面。(图11)
图11
三、场地文化记忆——常德老西门
湖南常德是历史悠久的老城,西门是有丰富历史信息的地方。这块区域是要拆迁的棚户区,拆迁的人100%还是回到原来的地方。里面还有其他的功能要变成城市综合体,希望城市空间的变化让这个地方吸引本地市民,依然可以过原来的生活。
拆迁之前有些地方很破落,可以从中挖掘出文化,这些文化利用在项目分区上。有三大重要节点,还有六条特色道路以及十二个特色景观节点。
回迁以后的楼基本上容纳了所有回迁的人。酒店商业等建筑正好可以利用当地文化的特色。一个是留存它的文化,另一方面,本身老城里面石板路,希望在做新项目的时候尽量多的留存,而不是做一个全新的东西。要拆掉的棚户区的房子,它的瓦、砖都是第二次利用的。有的地方做了铺装,有的地方结合一些绿化。
窨子屋是非常典型的建筑,但是现在留存的不多,排列紧密,呈半围合空间。景观设计上采用叠水结合植物的景观,使景观和建筑整体统一起来。(图12)
图12
葫芦口广场,有些石头是老的,有些是新的,和植物进行适当的穿插,宽的地方可以坐,植物属于见缝插针。台阶下面有些石板,人可以走过去。不同的角度看过来,从材料质感到搭配方式都很自然,融合建筑的古朴,浓厚的历史韵味油然而生。这是一个夜景项目,整体上是弧形台阶,材料颜色基本统一成灰色系。一些大的石头、砖、瓦我们都加以利用,旧的和新的铺装融合象征着记忆的留存。(图13、14)
图13
图14
护城河是排污沟,我们把盖板取消了,结合垂直绿化,利用石材的变化,使其看上去不是新沟,还是老沟,但是不会像以前那样破旧。地面的植物非常有用,未来避免河沟看起来生硬搭了一些桥,桥的材质都是做旧的处理,和整体风格保持统一。(图15)
图15
原有的一口井,台阶是保留下来的,旁边是新的铺装,新旧设计融为一体。(图16)
图16
我今天提到的几个项目,有的是关于场地历史记忆,有的是关于元素记忆以及文化记忆,我们希望这些记忆被延续。作为设计人我们应不忘初心,不忘场地资源,做到让后人触摸场地的痕迹,看见历史的背影,感受文化的内涵,唤起我们久违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