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下午,第八届园冶高峰论坛暨亚洲园林大会分论坛“庭院造景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新疆饭店举行,首尔大学环境学院教授Wybe Kuitert(崴比·奎台特)先生作了题为《The Challenge of Yuan Ye(<园冶>的挑战)》的演讲。他通过对《园冶》一书中借景理念的讲解,自然情境的描述以及反面案例的分享,阐述了遵循场地现状进行设计的重要性。以下为Wybe Kuitert演讲内容实录:
首尔大学环境学院教授Wybe Kuitert
非常感谢各位邀请我在此演讲。我演讲的题目是《园冶》的挑战(The Challenge of Yuan Ye)。演讲内容出自我发表的一篇论文。下面我将从《园冶》这本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全书中找到其对现当代设计的启示。
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园冶》
我认为要了解《园冶》,必须要读最后一章——借景,因为那里是精髓所在。借景在《园冶》一书中作为结论而存在,阐述的是设计的哲学。因此,借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该书于明代末年写成,传承几百年延续至今,它关于景观和中国园林历史的哲学非常值得深思。
首先介绍《园冶》的第一章——兴造论。实体书来自日本图书馆。《园冶》中的第一个要求,是在设计或建造景观之前,必须了解场地环境和全部信息。
其次介绍最后一章——借景。在书中只占三页,却阐述了深刻的哲学理论。
在英国、美国和其他众多国家,都存在《园冶》译本,使人们受益匪浅。第一部来自一位美籍华人,第二部来自一位法国建筑学家。然而,由于景观学和建筑学之间的差异,建筑学家在景观理论方面难免存在知识漏洞,因此在法国建筑学家的译著中,出现了许多错误。以此为契机,我决定要完整地翻译《园冶》。
我认为自己翻译的《园冶》是正确的,其中重点皆用白色标出。
《园冶》“借景”的第一句话已经明确了设计的原理:景观设计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标准,只有根据场地条件,因地制宜造景,并决定从哪里、如何将外围景观借景到自己的设计当中。(原文: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切要四时,何关八宅。)因此,借景和景观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既可以借景,又可以将自己的景观融入周围的景色。
我再这里提几点非常重要的原则。
《园冶》中的另一句话——沿着树木有一条河,沿着河有一个景观设计原则。(原文似为:林皋延竚,相缘竹树萧森;城市喧卑,必择居邻闲逸。高原极望,远岫环屏,堂开淑气侵人,门引春流到泽。)书中讲到了河、树林和一些其他植被,其主旨是对体验的重视。景观不仅在于视觉,还在于体验,例如在河边可以感受到河水的流淌,可以闻到植物的清香。在设计过程中,重要的是设计者亲自去体验,感受自然元素的流动,然后因地制宜进行设计。
将设计原理与自然生态相结合,使景观不仅作为场所存在,而是带给使用者别样的感官体验,形成体验型景观的新概念。不是因为经过设计山才变得美丽,而是山没有改变,因为成了设计中的景色,才带给人们美的体验。
正如《园冶》中所描写:在自然环境中,我们可以听到鸟语、闻到花香,享受景观带来的感受;可以听到竹林随风摇曳的声音;还可以坐在一块石头上,欣赏春天带给我们的景观体验。这些可以称作山中景观的设计。
自然景观不是人为进行设计,而是自然固有的形式,人们享受在其中。我们可以在池塘边上闻到花香,在幽静的小径听到虫鸣,在山坡上看到盛开的梅花和随着行走而不断变换的景色。这就是借景的妙处。借景,将他方之景借入自己的景观,似一种租赁的景观,是园林设计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包括视觉借景,更有借香味,借声音等等。
园林设计没有固定的准则,而是因地域的不同,借感官体验设计景观。不需用珍奇花卉装饰园林,而是顺其自然,看四时景观变化万千。“借”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字,它没有界限,只是遵循着简单、自然的规律,自然而然地使园外之景融入园内。
因此,借景的哲学在园林设计中最为重要。包括近借、远借、仰借、俯借、因时而借等等。目光所及,身体所感,都可以融入设计的景观当中。过程浑然天成,就像已胸有成竹,所有的景观集中于园内,看起来十分自然,实则用心设计。作为《园冶》的最后一章,十分有趣。设计者必须充分了解场地现状才能进行设计,这是一个很棒的挑战。自然的变换过程就是景观,景观也可以变得自然。
多用借景的颐和园
《园冶》向我们传递的信息是,首先要明白景观是什么,景观设计是什么,而后倾听设计场地带来的听觉刺激或清楚掌握场地环境,最后再进行设计。我认为在当今社会,虽然设计过程十分简单,运用电脑即可快速完成,但却只是设计者个人的一些想法。
下面我将用几个案例来说明,如果设计时不考虑场地现状,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在首尔市区的街道边上有一块绿地。这块绿地只进行了植物设计,却无视了场地上的各种影响因子。场地原本种植韩国本土植物,被铲除后栽种了从美国引进的新品种。当我走在这条路上时有种不协调感,经常会想:这个景观和这个地方有什么联系吗?这些花在美国会比在韩国更快乐的。再往前走,会看到一条水管,虽然是养护装置,但却和景观格格不入。另外,街道旁还种植了一些日本树种,也和韩国街道无法融合。我认为如果这些都是韩国本土植物,作为借景会十分美观。但设计师却按照个人意愿创造了这些劣质景观,而没有倾听自然传达的信息。四年之后,我又去了这条街道,当初种的花草植物都去哪里了呢?全部都没有了,只剩下肆意生长的杂草。但由于是自然形成的景观,没有经过任何设计,反而显得亲切可观。
一个是在纽约的案例。是一个荷兰植物学家在美国建造的公园。但他却不是一个景观设计师,因为他不懂得借景。另一个植物设计师也设计了一个郁金香花园,他同样不懂借景。但公园却看上去十分美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有很多志愿者在此做后期管理,与自然作着斗争。作为非美国本土的植物,郁金香长势良好完全在于养护管理条件完善,但公园的设计却忽视了地域环境特征,没有应用借景的原理,只能称之为植被设计而不是景观设计。
上述两个植物学家犯了相同的错误,忽视了场地的基本情况。其实在园林设计中,不需要远距离运来十分珍贵的树种,而只要遵循自然法则,就可以做出很棒的设计。那些违背自然规律的设计,则需要耗费巨资去维持,难以长久。
我想让大家了解借景理念的重要性,让更多的设计师了解到这种设计哲学。谢谢大家。